实践铸魂育英才 创新笃行谱华章——记成都立格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度下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结大会
[日期:2025-07-04] | 作者:课程与教学处 37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2025年7月3日下午,成都市双流区立格实验学校学术厅内2024-2025学年度下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暨精品课程建设总结会在此盛大召开。罗晓章副校长、课程与教学处陈国华主任、外事办李征主任、课程与教学处本成军副主任、教科室付兵副主任、招生办主任助理兼综合实践活动总课题组组长龙姿君、综合实践活动各二级子课题组组长和全体组员、本学期各类综合实践活动汇报课的获奖老师代表和新进教师共计70余人,共同回顾一学期实践育人成果。本次总结会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总课题组组长龙姿君老师主持。
会议第一项议程,邀请各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典型案例老师代表作交流分享。
跨学科课题组罗中华老师率先登台,以《都江堰水利工程现实意义探究》揭开典型案例分享序幕。他突破传统研学模式,首创“生活问题驱动·双学科平等协同”范式:“我们综合实践的跨学科不限于学科本位,而是围绕真实生活问题展开。当学生发现都江堰索桥安全隐患时,用物理与数学知识去思考成为解决问题的核心路径与高效工具。”课题组通过四阶指导法推进研究:在选题阶段播放水利工程纪录片激发兴趣;踩点阶段带领小组长实地勘测路线,制定安全预案;外出阶段指导学生用“人像模式”拍摄分析素材,借助导览器实时解疑;成果阶段更引导学生用黏土自制河道模型,通过红墨水模拟枯丰水期分流实验,并运用伯努利方程验证四六分水比例。尤其令人赞叹的是,学生在家自主挖泥制作对比装置,用简易器材完成内江外江分流水量实测。“虽然实验环境简单,但数据误差仅3.7%,这就是实践教育的魅力。”罗老师总结。
朱春烨老师以数学教师身份主导的生物种植课题《西葫芦土培与水培生长对比》,展现了劳动教育的生成性价值。课题源于七年级生物课本的无土栽培知识点,学生经历“催芽失败—营养液浓度调整—人工授粉困境”的完整研究链条。当水培苗因营养液浓度过高集体枯萎时,课题组引导学生查询资料,将原液浓度降至适合生长的浓度;开花期又遭遇雌雄花难题,学生通过请教生物教师掌握人工授粉技巧。最终样本数据表明:土培组因养分全面结果率较高,而水培组虽枝叶茂盛却因雌雄花问题未能结果。更富创意的是,学生将“蔬香园瓜果被盗”现象编成情景剧《借瓜贼》,用情景剧倡导劳动伦理。“数学教师带生物实验看似跨界,实则是打破学科壁垒的生动实践。”龙姿君主任在点评中特别强调。
新教师蔡晨曦的《"微"探肾程·实验共研》,将初中生物《尿液形成》难点转化为惊艳的“筛粮实验”。她通过“三问分析法”锁定教学痛点:课标要求理解肾单位结构与功能,教材仅用静态图示呈现过滤机制,而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薄弱。教具历经三次迭代升级:初版用塑料杯分拣红豆绿豆模拟成分分离,但因操作空间狭小被淘汰;第二版的装置并不符合肾单位的结构特点;最终版创新使用塑料筛漏和透明管道结合进行筛粮,让学生通过分离粮食直观理解滤过作用。课堂结构彻底重构——教师讲授仅占20%,80%时间用于小组合作与自由讨论。当学生激烈争论“身体会不会把对人体有用的物质排出体外”时,结构与功能观已悄然内化。这位教龄仅1年的教师指出:“微课题不仅引导学生通过辩证的分析问题,还成功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教学方式转型。”
高中物理教师袁丽萍的《白河泥沙堆积治理研究》,展示了一项持续近10年的“跨学段生态长征”。技术攻坚历程令人动容:开始时初中组用单频声呐初探河床,误差率较高;随后高中组升级三频声呐抗干扰系统,误差率大大降低;最后引入北斗定位实现三维绘图,测量结果为生态保护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社会联动网络更显教育深意:学生们与区政府联动,为保护白河生态建言献策,同时为区政协主席讲解了宣传河流泥沙堆积问题,并展示了探测船。当袁丽萍聊起学生自制的电池组时,陪感自豪:“当初中生发现船体续航不足,他们用并联电路知识改造电源——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设备堆砌,而是实践赋予的问题解决力。”
会议第二项议程,综合实践活动总课题组组长龙姿君老师对本学期工作予以总结。在此过程中,龙老师既全面回顾了上一学期的丰硕成果,亦对未来工作作出了系统性规划与前瞻性展望。
龙老师以详实数据铺展实践教育全景图:在课程实施维度,八年级完成武侯祠、都江堰、街子古镇三地研学;完成崇州劳动基地采收果蔬;学科微课人人献课大多数老师达到优秀;白河课题获成都市二等奖,初高中联合培养机制实现突破性落地。
基地建设取得四大进展:崇州劳动基地一期400亩完成土地流转,投资2.58亿打造劳动实践教育综合体;邀请中国教科院课程教学研究所冯新瑞副研究员指导课程设计;成立幼儿园至高中全覆盖的基地课程开发课题组。本学期的累累硕果,镌刻着立格人对实践教育的执着求索。当八年级学生用黏土模型验证千年水利智慧,当数学公式在蔬香园的种植日记里生根发芽,当生物教具历经三迭代终使学生争论交流——这些鲜活的场景,正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明证!
会议第三项议程,罗晓章副校长和课程与教学处陈国华主任对本次总结会展开点评与指导。二位首先对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称各项工作推进顺畅,所获成绩令人振奋。
陈国华主任在点评中盛赞课题组“真问题催生真成长”的实践路径。针对朱春烨老师的种植课题,他指出:“当学生因营养液浓度失误导致烧苗而研究解决方案时,抽象的计算公式转化为生存法则——这是真实情境激发的学习本能。”对学生成果被采摘问题,他盛赞情景剧《借瓜贼》 的解决方式:“用艺术表达替代指责,彰显文化素养的力量。”谈及蔡晨曦老师的生物微课,陈主任对比自身经历:“死记硬背的知识终会遗忘,而学生通过筛粮模型亲历肾小球过滤机制,实现了从知识到素养的革命。”对于袁丽萍老师团队长久的白河研究,他感慨道:“从初中生简易测量到高中生北斗建模,这条'淤泥里的科研长征'印证了真问题的永恒价值。”这种用双脚丈量、双手创造、真心投入的学习,正是治愈兴趣缺失的良方。
罗晓章副校长立足“双新”课改背景,深刻剖析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价值。他强调该课程在学理层面超越学科边界,直面真实生活问题;在学习方式上践行“工学做创”的实践路径,与新课标精神高度契合;在素养培育中实现具身性成长,使知识通过亲身体验转化为可迁移能力。“当学生在都江堰测量泥沙水流时、在白河分析河道数据时,物理公式与数学建模已内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学科素养落地的生动体现。”面向未来发展,副校长提出系统化推进策略:首要转变观念,破除“挤占学科学习”的误解,确立实践与学科并重的“双轨育人”理念;着力构建小初高贯通的课程体系,避免学段割裂;强化实施过程的精细指导,从方案设计到成果提炼全程把控质量;推动优秀案例向“立格范式”升华,形成可推广的理论成果。他特别指出:“课程的生命力在于教师主观能动性。当每位教师主动成为实践教育的探索者,立格这张教育金名片必将焕发更耀眼的光芒。”
会议进行至最后一项,罗晓章副校长、课程与教学处陈国华主任和外事办李征主任一同走上台前,为本学期在各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汇报中斩获佳绩的教师们郑重颁奖,并鼓励大家在即将开启的新学期里,继续怀揣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与执着,深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校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撰稿:黄俊瀚 审稿:龙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