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故宫百年大展——一件件明星文物背后,是守护传承的故事
| [日期:2025-10-24] | 作者:艺术组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来源【艺术中国】

图、文 | 李莞潸 编辑 | 许柏成
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时至今岁,刚好百年。
全民期待的“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于2025年9月30日正式亮相,展出至12月30日止。院藏200件(套)文物被分为“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三大篇章,于午门展厅静候八方来客,与君一同回首故宫博物院的百年发展历程。其中,“国宝中的国宝”《清明上河图》时隔十年再次全卷展出,全展期仅至2025年10月29日。
传世书画云集,不止《清明上河图》
上来咱们直接先聊万众瞩目的《清明上河图》。
自改革开放以来,《清明上河图》之前曾展出过五次:
2002年,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联合举办“千年遗珍国宝展”
2005年,庆祝故宫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
2007年,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
2012年,迎接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
2015年,在“石渠宝笈:故宫博物院九十周年特展”上,《清明上河图》全卷首次向世人展开。
今年的“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大展,是《清明上河图》在历史上第二次面向大众全卷展示。

上图左为《清明上河图》现场排队的观展队伍,右图则是在现场看画时用手机匆匆拍照留下的一影。镜头有些许反光,现场看时不太存在这个问题。《清明上河图》是好看的,那是一种奇妙的“好看”,现场短短的两三分钟之内觉察不到什么“震撼”“当头一棒”之类的词儿,也不会想“杰作”、技法之类,全部的观感是细微、向内的。展厅里人多声杂,像是转瞬间就被吸收掉了,眼前的世界全已入画。再反应过来时,已经走到了卷尾。时隔两日,写下这段文字,反倒如同大梦方醒……也许这是《清明上河图》的魔法吧,它本就属于“传奇”。

《清明上河图》重新被发现的历史本就是一段传奇。展厅中写道:“此卷初藏宋徽宗宣和内府,后迭经元明内府及严嵩、毕沅等人收藏,嘉庆时进入清宫,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1923年由溥杰携带出宫。1958年,由文化部文物管理局拨交故宫博物院。”注释图说里没明说的是,在清亡后,逊帝溥仪借赏赐其弟溥杰的名义将《清明上河图》偷运出宫,这张画之后便在伪满洲国“首都”长春的“皇宫”里。日本投降后,溥仪把画丢在了长春机场,后被抗日联军发现于一木箱中。

1949年7月7日,沈阳十纬路26号(原为汤玉麟公馆)作为新中国的首座博物馆(东北博物馆,即“老辽博”)对外开放。1951年初,杨仁恺先生在老辽博堆积如山的“赝品”堆中“捞”出了消失800余年的《清明上河图》真迹。

国庆假期在沈阳刚好赶上“遇见老辽博”开放周的特别活动,现场最用心的活动设置应该是室外的这面“新清明上河图”共绘墙,历史与当下遥相呼应,艺术与生活和歌而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