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 + 医疗》教学设计
| [日期:2025-10-13] | 作者:信息技术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信息意识:通过了解物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认识到物联网技术对医疗行业变革的重要性,能够主动关注物联网医疗相关的信息动态。
计算思维:理解物联网医疗基础架构中各层的功能及数据流转过程,能分析智能医疗设备的数据采集、传输与处理逻辑,培养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通过课堂案例分析和模拟操作活动,学会利用物联网医疗相关知识思考实际问题,尝试提出简单的物联网医疗应用创新设想。
信息社会责任:认识到物联网医疗中数据隐私与安全的重要性,树立保护个人医疗数据的意识,遵守相关信息安全法规和道德规范。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物联网与医疗结合的优势,能说出从传统医疗到智能医疗的演变特点,列举 3 个以上物联网在医疗中的典型应用场景。
2.掌握物联网医疗基础架构(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各层的核心设备与功能,能简要描述各层之间的数据交互过程。
3.知道智能穿戴设备、实时健康监测系统等物联网医疗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能解释数据隐私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物联网医疗的典型应用场景与实际价值(远程监护、智慧医院服务优化等)。
2. 物联网医疗基础架构四层(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的功能与对应设备。
教学难点
1. 医用传感器数据采集(如光电传感器测心率)、5G 低时延传输在急救中的作用等技术原理的通俗化讲解。
2. 结合案例设计简易物联网医疗方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思路。
二、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法:以 “智能手环监测心率”“急救车 5G 传数据”“智能药盒漏服提醒” 等贴近生活的案例为载体,降低抽象知识理解难度。
2. 情境模拟法:设置 “设计居家养老简易监测方案” 情境,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激发创新思维。
3. 多媒体辅助法:结合 PPT 中的图片(如物联网医疗架构图、智能穿戴设备实物图)、短视频(5G 急救案例片段),增强教学直观性。
4. 小组合作法:开展 “物联网医疗场景找茬”“方案设计比拼” 等小组活动,培养协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源:PPT(含案例图片、架构图、学生操作任务单)、智能手环 / 体温贴实物(或模型)、5G 急救案例短视频(1 - 2 分钟)、模拟 “智能药盒” 操作的简易互动课件。
2. 分组准备:将学生分为 6 - 8 人一组,每组发放 1 份 “物联网医疗方案设计工作表”。
四、教学过程(40 分钟)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大家有没有陪家人去医院看病的经历?在就诊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排队时间长、医生需要反复询问病史、检查报告等待久等情况?” 引导学生分享自身经历,引出传统医疗的痛点。
展示案例:播放一段 “5G 急救车实时传输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医院提前做好抢救准备” 的短视频,提问:“视频中,医生在患者到达医院前就掌握了病情,这是依靠什么技术实现的?”
引出主题:通过对比传统医疗与视频中的智能医疗场景,点明本节课主题 ——《物联网 + 医疗》,说明物联网技术如何解决传统医疗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25 分钟)
1. 物联网与医疗的奇妙结合(8 分钟)
从传统医疗到智能医疗:结合 PPT 内容,讲解传统医疗 “依赖人工记录、效率低、数据易丢失” 的特点,对比智能医疗 “设备互联、数据自动采集分析” 的优势,举例电子体温计自动上传数据、心脏起搏器实时传输心率数据,让学生直观感受差异。
典型应用场景分析:
展示 “慢性病患者智能手环监测血压血糖”“智能药盒提醒服药” 的案例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应用如何降低健康风险、帮助管理健康。
组织小组讨论:“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物联网在医疗中的应用?” 每组推选 1 名代表分享,教师补充点评(如远程手术、AI 辅助诊断等)。
总结核心作用:师生共同梳理物联网在医疗中的核心作用 —— 实时监测、远程协作、智能预警、提升效率,强化学生对应用价值的认识。
2. 物联网医疗基础架构揭秘(10 分钟)
分层讲解功能与设备:
感知层:展示体温贴片、血氧指环、血压计实物(或模型),说明其是 “医疗数据的采集者”,如同物联网系统的 “感官神经”,负责采集生理参数和环境数据。
网络层:结合 PPT 中的 “急救车数据回传” 案例,讲解 Wi-Fi、蓝牙、5G 等网络的作用 ——“信息的高速公路”,保障数据高速稳定传输。
平台层:用 “医疗大脑的中枢” 类比,说明云端平台通过 AI 分析病情趋势(如糖尿病管理平台结合饮食运动数据给建议),展示数据处理的核心逻辑。
应用层:列举手机 APP 预约挂号、智能导诊机器人等实例,让学生感受物联网如何 “改变就医体验”,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模拟操作活动:发放 “物联网医疗数据流转任务单”(包含感知层设备、网络类型、平台功能、应用场景选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 “患者佩戴智能手环监测心率→数据通过蓝牙传输到手机→手机上传至云端平台分析→异常时 APP 提醒患者” 的流程连线梳理,教师巡视指导,之后选取 2 组展示成果并点评,突破 “数据流转流程” 这一难点。
3. 物联网如何守护健康与数据安全(7 分钟)
健康守护机制:
智能穿戴设备:以智能手环为例,讲解其通过光电传感器检测血流变化计算心率,结合蓝牙 / WiFi 传输数据的工作原理。
突发情况应对:介绍跌倒检测手环(如 Apple Watch)通过陀螺仪识别姿态、结合心率骤变触发 SOS 呼叫的机制,让学生了解物联网的应急保障作用。
数据隐私与安全:
提问:“医疗数据包含个人健康隐私,如何保障这些数据不被泄露?” 引导学生思考。
讲解保障方法:端到端加密(如 HTTPS 协议)、符合 HIPAA 法规存储、设备厂商通过 ISO 27001 认证、用户自主设置共享权限,强调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培养信息社会责任。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物联网医疗的应用场景、基础架构(四层功能)、健康守护机制与数据安全,通过 “关键词问答” 的形式巩固知识(如 “物联网医疗架构中,负责采集数据的是哪一层?”“智能药盒属于哪个应用场景?”)。
引导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物联网 + 医疗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未来你希望物联网在医疗领域实现哪些新功能?” 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激发创新思维。
(四)上机操作(5 分钟)
基础作业:绘制 “物联网+医疗设备分类图”,标注各层的核心设备与功能,下节课展示交流。
拓展作业: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物联网医疗应用场景(如居家养老、儿童健康监测),设计 1 个简单的创新应用方案(文字描述即可,包含设备、功能、数据流转思路),字数不少于 300 字。
五、板书设计
物联网 + 医疗
物联网医疗基础架构
感知层:传感器(体温贴、血氧指环)—— 数据采集
网络层:Wi-Fi / 蓝牙 / 5G—— 数据传输(信息高速路)
平台层:云端 + AI—— 数据处理(医疗大脑)
应用层:APP、导诊机器人 —— 服务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