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5-19] | 作者:德育处 李雪白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为深入探索健全人格培养的有效路径,推进德育课程化建设,健全人格课题组于2025年5月19日星期一在校办公室召开课题组例会。会议围绕“人格定义与班级文化建设”“德育课程化理论与实践”“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新思路。
一、聚焦健全人格:定义与班级文化实践
会议明确我校对“健全人格”的校本化定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完整的、和谐的人格,强调其作为创造性思维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与会教师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提出班级文化是人格培育的重要载体。
物质文化:通过“会说话的墙壁”“班级生态角”等设计,让学生触手可及感受美;
制度文化:以民主制定班规、双线激励机制引导学生行为;
精神文化:通过“每周之星”评选、分阶段班级目标规划,塑造集体价值观。
五年级班主任杨彬分享案例:“学生自主设计外墙、共筑‘图书漂流角’的过程,正是审美能力与责任感的双重培养。”
二、德育课程化:系统构建育人体系
基于泰勒课程原理,会议提出德育课程化的三大分类:学科性课程、活动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强调通过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四环节实现科学育人。
活动育人:依托“故事大王”“科技节”等校级活动,为每位学生提供展示平台;
家校协同:邀请家长进课堂、参与职业体验,延伸德育至家庭与社会。
三、核心素养衔接:健全人格的目标定位
会议明确,健全人格培养需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紧密结合。我校构建的校本核心素养体系中,健全人格作为六大要素之一,贯穿课程建设全程。通过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融合,形成“短期—中期—长期”分层目标,培养“自信阳光的少年”。
本次研讨会为我校德育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范本,后续将推进成果在全校范围内的辐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