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数学之力量,涵养健全之人格
| [日期:2025-10-13] | 作者:数学组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2025年10月13日,成都市双流区立格实验学校的校园里洋溢着浓厚的教研氛围。该校成功举办了以“健全人格培养”为核心的数学学科典型课例研讨会,刘松老师执教的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方》一课,为全校乃至区域数学教师呈现了一堂将知识传授与人格塑造深度融合的示范课。这不仅是一堂数学课,更是一次引导学生认识世界、锤炼思维、合作共进的生命成长课。
一、从生命现象到数学本质,点燃探究之火
课堂伊始,一段神奇的“细胞分裂”视频瞬间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刘松老师循循善诱,提出一系列问题串:“1个细胞经过30分钟,变成几个?”“1小时后呢?”“5小时后呢?”……当学生发现用2×2×2……的算式表示50小时后的分裂结果变得无比冗长时,强烈的认知冲突被激发。“我们能否找到一种更简洁的数学表达方式呢?”——这个关键问题,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核心概念“乘方”。
这一设计巧妙地将“认知自然”的人格要素融入教学,让学生从真实的生命现象中直观感知“相同因数”重复出现的模式,体会到数学并非冰冷的符号,而是对万物规律的抽象与表达,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存在与规律”哲学思维。
二、构建概念与锤炼技能,彰显数学之严谨
在构建乘方概念的过程中,刘松老师并未止步于形式上的介绍。他引导学生类比“乘法是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深刻理解“乘方是相同因数的简便运算”,完成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跨越。通过精心设计的对比辨析,如(-3)⁴与-3⁴的差异,让学生在思辨中深刻理解了底数与指数的决定性作用,锤炼了“理智”与“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巩固练习环节,学生独立演算、板演展示、相互检查。这不仅扎实地训练了“运算能力”,更在“已知”的领域中建立自信,并向“未知”的复杂情境发起挑战。课堂中弥漫着一种基于理性分析的“数学审美”,学生们追求着解法的简洁与优美,数学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三、回归生活与应用创新,体验乘方之威力
课堂的高潮出现在“回归生活,体会价值”环节。刘松老师提出了一个极具冲击力的问题:“一张0.1毫米厚的纸,对折30次后,能否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投入热烈的探究中。他们列式、估算、推理,最终发现结果竟远超世界之巅!这个“折纸超珠峰”的震撼事实,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的“指数爆炸”性力量,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应用意识”与“科学探究精神”。在小组协作中,学生们共同克服认知困难,培养了“创新意识”和“推理能力”,完整地体验了发现规律、验证猜想的科学探究全过程。
四、反思评价与体系构建,实现知行合一
课程尾声,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层面进行系统总结。“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在神奇的乘方公式中,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自我总结与小组分享,学生不仅梳理了新知,更将乘方融入了已有的有理数运算认知网络,促进了“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实现了“知行合一”的学习境界。
五、课后研讨:聚焦学科教学与人格教育的有机融合
在随后的研讨环节,与会教师对这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大家一致认为,本节课是学校承担的四川省教育科研重大课题《基于健全人格培养的德育课程化实践研究》的一次生动实践。刘松老师的教学设计,将“感知”、“理智”、“细致严谨”、“应用意识”、“科学探究精神”等一系列人格特征要素,无缝嵌入到数学知识的生成、应用与反思的全过程,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统一。
本次研讨会不仅展示了一节优秀的数学课例,更为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落实健全人格培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式。它标志着立格实验学校在深化课程改革、探索“五育并举”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而富有创新性的一步。
撰稿人:李君灵
2025年10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