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行为表现评价体系研讨活动
| [日期:2025-10-14] | 作者:数学组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为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深化数学核心素养研究,2025年10月14日下午,陈国华名师工作室举行《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行为表现评价体系研究与实施》专题研讨活动。本次活动采用线上视频会议形式,陈国华导师和13名学员全程参与,研讨氛围热烈。
在本次研讨活动中,陈晓姗老师围绕《抽象能力》这一主题作了系统深入的分享。她指出数学抽象是"舍弃非本质属性、抽出本质属性"的认知过程,初中阶段承担着衔接小学数感与高中形式化抽象的关键作用。基于课标要求,她提出抽象能力包含概念形成、符号表达、方法概括三个层面,具有理想化、符号化、层次性三大特征。通过构建“抽象概念-命题规则-变量模型-方法策略-系统结构”五维行为指标体系,结合二次函数建模等典型案例,她详细阐释了抽象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与培养策略,为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实施路径。

何佩莲老师系统阐述了《几何直观》在教学中的实践路径。她基于课程标准,提炼出几何直观的三大行为表现:通过图形操作理解结构特征、借助多元表达理解几何概念、建立形与数的内在联系。何老师通过垂径定理的探索、特殊四边形特征对比、行程问题线段图解等典型案例,生动展示了如何在不同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她特别强调,要通过动态几何工具让抽象概念可视化,引导学生养成“以图助思”的思维习惯,在问题解决中构建直观模型,最终形成运用图表认识数学的思维方式。
伍芸青老师指出数据观念包含三个关键维度:数据有用性意识,即面对问题时能主动思考“能否用数据说话”;数据收集与整理能力,要求掌握普查与抽样等方法的适用场景;数据解读与判断能力,强调要能读懂数据背后的真实信息而不被表象误导。她的分享通过具体案例展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

曾维源老师在专题分享中,阐述了模型观念的核心内涵与实践路径。她强调模型观念是连接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体现为对数学模型普适性的领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意识。通过“手机套餐选择”典型案例,曾老师详细解析了从识别变量、建立模型到解释验证的完整过程,指出要培养学生排除干扰信息、判断变量关系、反思模型局限性的能力,最终形成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
张麒林老师在点评中指出陈晓姗老师对抽象能力的层次性分析具有理论深度,曾维源老师在模型观念研究中展现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推广价值。蒋垚老师则重点关注教学转化,认为何佩莲老师的几何直观案例生动典型,伍芸青老师的数据观念框架系统实用,建议将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可操作的教学实践模式,开发相应的教学指导手册,以促进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陈国华导师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活动的深度和广度,认为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同时,陈国华导师从研究方法、理论建构、实践验证三个层面提出了宝贵建议,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推动研究成果在更大范围内应用。最后,全体成员商讨确定了下次活动的主题和安排,明确了各自的研究任务。
本次研讨活动不仅深化了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更在行为表现评价体系的构建上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深入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研究团队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凝聚了共识,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撰文|赵美娟 蒋垚
审核|陈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