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化学核心素养,赋能 “双碳” 教育实践
| [日期:2025-10-30] | 作者:化学组 高中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为深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区域教育教学经验交流,成都市2025年秋季菜单培训(高中化学)——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考研究与高中化学结构化教学创新实践活动在双流区立格实验学校顺利开展,参会对象为全区高二年级化学教师。此次活动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立格实验学校黄艳丽老师和棠湖中学冯新林老师进行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整理和提升)”为题的同课异构课例展示、各学校代表进行评课、双流中学石茹慧老师进行专题讲座。
课上环节,黄艳丽老师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的“活动元”,引导学生逐步构建化学反应调控的科学思维。在活动元一中,学生结合焓变(ΔH)、熵变(ΔS)数据,分析对比两个化学反应的自发性,自主得出“二氧化碳与氢气合成甲醇”的适宜性,强化了对“反应方向”核心概念的理解;活动元二则围引导学生从理论层面分析温度、压强、浓度等因素对反应速率和平衡转化率的影响,初步建立 “速率-平衡” 协同调控的思维框架;活动元三作为课堂核心环节,通过呈现多组工业生产数据,组织学生开展观察图表、信息提取、计算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工业情境中权衡“速率、平衡、成本、绿色环保”等多因素,最终归纳出“液态阳光”反应的适宜条件,有效突破了“陌生情境下速率与平衡综合考量”的教学难点。
棠湖中学冯新林老师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整合复习》公开课,以 “活动驱动” 为核心设计,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环节,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化学知识框架。
第一个活动聚焦 “探究反应条件的控制”,冯老师引导学生以 “合成甲醇” 为案例,回顾与复习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第二个活动 “调控条件的具体措施”,则结合合成甲醇真实生产案例,组织小组讨论,梳理出温度、压强、浓度等条件的优化策略,实现理论与实际的衔接;第三个活动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通过提供实验数据,指导学生运用公式计算反应速率,并借助平衡常数图表分析反应限度,深化对定量思维的理解。整堂课活动衔接自然,学生参与度高,有效突破了 “速率与平衡整合应用” 的难点,为化学复习课教学提供了优质范例。
双流中学石茹慧老师主讲的《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高考试题研究对化学反应原理教学的启示》的专题讲座,聚焦教育数字化转型核心,为在场教师搭建起“理论 + 实操”的立体化认知框架。
讲座开篇以中学教学痛点为切入点,解析 “教师主导、AI 协同” 的新型教学范式内涵,强调 AI 并非替代工具,而是精准匹配学情的“教学助手”。核心环节围绕三大模块展开:在“AI 赋能教学设计”部分,分享如何借助知识图谱工具梳理学科知识点,生成适配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教案;“课堂实操场景”中,演示用 AI 工具快速制作互动课件、设计实时问答环节,以语文阅读课为例展示如何用 AIGC 生成拓展素材。
整场讲座穿插中学教学实例,既有工具操作技巧,又有理念升级指引,有效破解教师“用AI难”的困惑,为中学课堂数字化革新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方案。